原先沒有計畫要到湖口老街的,不過我們提早到了餬口,距離喜筵開始的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。要我們坐在那邊等,的確有點無聊。所以,我提議先到湖口老街晃一晃吧!
車子停在天主堂的巷口,徒步行走到老街。原本我預期會有很多觀光客…一個轉角看到的,街道的兩旁整齊的老房子,造型顏色都差不多,好像是戲劇場景般的景象。

沒有擁擠的人潮,看起來大都是當地的居民。小販也沒有很多攤,賣冰的、賣粽子的、賣粿的整條街三百公尺大概只有十幾個攤位吧。和我印象中的老街,不大一樣。但,我好喜歡這邊的感覺!

來到這,感覺很平靜。途中看到有些喜歡攝影的人,拿著腳架拍攝這些老房子還有老街的人來人往。


每間房子都有亭仔腳。這天陽光普照,但走在這亭仔腳還蠻涼爽的。


走累了?坐下來歇歇腳吧~

當時住在這的人家,好像都是有錢人家吧?我們有走進其中一間房子參觀。好長的一間房子。據說這房子前頭拿來做生意,後面才是主人住宿的地方。而中間還有個天井可以採光還可當成小花園。住在這感覺還挺舒適的。

這條老街曾是湖口的市區中心。湖口,舊稱「大窩口」或「大湖口」。「窩」是客家人用語,指丘陵或台地邊緣,三面封閉而一面開口的地形,福佬人則稱山間盆地為「湖」;這裡因位於附近山區盆地的出口處,因此而得名。日據時代時,「大湖口」才簡化為「湖口」

湖口老街因鐵路而興起,也因鐵路而沒落。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台灣巡撫劉銘傳興築基隆至新竹的鐵路,至光緒十九年(1893年),全線完工通車。當時於大湖口設置火車站,於是此地成為附近貨物的集散中心,市街因而開始繁榮。日據時代大正三年(1914年)實施市街改正,在大湖口火車站至三元宮之間規劃了整齊的新街道,長約三百公尺,就是今天的湖口老街。湖口老街在當時則是被稱為「新街」。 

這條熱鬧的「新街」完成後,卻沒有維持幾年的光景,由於楊梅至湖口的鐵道坡度較陡,火車行駛吃力,加上路基不穩,容易造成事故,後來日本當局實施鐵路改道計畫。昭和四年(1929年),鐵路北移至三公里外較平坦的北勢地區。交通轉運功能的喪失,湖口老街的生意就一落千丈了。新車站的地區變為「新湖口」,這裡成了「老湖口」。而昔日的「湖口新街」趨於沒落,經過歲月風霜之後,就成了「湖口老街」。 

(以上資料來源: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(0382) – 新竹.湖口老街)

哪天再經過湖口時。可以來這走走….

湖口老街怎麼去?
開車族:
湖口交流道下-1號省道往楊梅方向-行至117縣道交接處即抵。
搭車族:
新竹客運-新竹火車站搭往湖口,在湖鏡村下車,循指標約步行200公尺即抵。